03:30

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今年整岁了,他的字典里却没有“退休”二字。他的学生和朋友们都称他为“先生”,既不带姓,也没有任何职衔。

“假如有第二次生命,我还是愿意当老师!”教师节之际,潘懋元这样说。

9月2日,厦门大学百岁教授潘懋元在家中翻阅书籍。新华社记者邓倩倩摄

年,潘懋元生于广东汕头。

15岁时代兄上课走进小学讲堂,投身教育学习、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厦门大学。

从年少时立志当老师到开创和深耕中国高等教育学科

潘懋元与教育教学一直“较着劲”。

年,潘懋元小学毕业留影。(资料照片)

“许多成就,往往要靠一辈子的辛勤劳动与不懈探索之后才能取得,可谓‘大器晚成’。”

潘懋元在花甲之年“迎接人生的第二个青春”。

年,他在厦大创建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年,他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著作

先后成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

耄耋之年,他仍然坚持做研究、上讲台、带研究生。

如今,他仍然每天工作6到8小时甚至更长。

“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人,可以退而不休,继续从事脑力活动,大脑的运动比身体的运动更有利于长寿。”潘懋元说。

潘懋元与学生比赛俯卧撑。(资料图)

厦大开设高等教育学40年来,

潘懋元共培养(含间接培养)名博士研究生和名硕士研究生。

事实上,无论是不是自己的门生,凡是来求教的,他都真诚分享经验。

“教学生最基本的一点是爱学生。”潘懋元说。

“教师很容易成为有幸福感的人,即使学生毕业很多年了,师生关系都永远存在。”

年春节,潘懋元请留校学生吃饭、发红包。(照片由陈春梅提供)

每逢过年,潘懋元都让助理统计留校的学生,提前请吃年夜饭,给每个人发“压岁钱”,甚至邀请到家里过年。

20世纪80年代起,他同研究生建立了一种家庭访谈制。

邀请学生到家里来,从天下大事到个人生活,从学术争论到工作方法,清茶一杯,无所不谈。

“这样容易谈出许多真实想法,也密切了师生感情,不仅学生从中颇有收获,导师也可以得到许多有价值的知识。”潘懋元说。

潘懋元家中的“周末学术沙龙”。(年11月2日摄)。新华社发

疫情期间,潘懋元也尝鲜“云教学”,成了高龄的网课教师。

他常说,积极向年轻人学习,这是防止思想落后于时代的有效方法。

亦如他挂在嘴边的古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走过战火纷飞、时代更迭,百岁的潘懋元终于看到如今中国教育的昌荣景象。

我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万人。

广大教师疫情期间通过大规模在线教学,满足了全国2.8亿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了教育教学方式革命性变革。

出品:邹声文

策划:葛素表、顾钱江

监制:孟昭丽、李代祥

记者:邓倩倩、付敏

文案:邓倩倩

视频:刘忠林、林千芷、曹艺蕾、吴剑锋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福建分社

鸣谢: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wochenga.com/bzfwc/13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