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扩大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白癞风的症状 http://pf.39.net/bdfyy/jdsb/160324/4800901.html“每日新得”第篇人类想要获得更多满足感和幸福感,就需要持续扩展自己的活动范围,增进自己的人生经验。而阻碍我们追求幸福的,往往是所谓的“心理舒适区”。如果我们要继续追求幸福,就必须“扩大心理舒适区”。我之所以说“扩大心理舒适区”,而不是说“走出心理舒适区”或者“突破心理舒适区”,不仅是因为后者听起来有点吓人,可能让人听而却步,还因为“跃进式”的成长不具有普遍性,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太可行。之所以叫“心理舒适区”,而不是“身心舒适区”,是因为真正的舒适区,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控制感,而不是身体上的舒服。很多让身体不舒适的环境,反而会让我们的心理感到安全和舒适;而很多让我们身体舒适的环境,却在我们的心理舒适区之外。比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在监狱里待了50年,虽然生活条件很差,但是他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生活,监狱就成了他的心理舒适区。相反,当他获得假释后,面对外面的世界时,反而感到非常陌生和恐惧,甚至为了能够再次回到监狱而不惜持刀杀人。最后,老布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这种离开心理舒适区的痛苦。心理舒适区也不只是某种熟悉的环境,而是一种固化了的应对环境的方式。很多人,换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甚至出国了,但他应对环境的方式还是原来那一套。如果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还是天天和一群中国人在一起,那么出国留学的价值也就大大缩水了。万科创始人王石讲过他自己的经历。他每次去国外一段时间,就会认识很多外国的新朋友,甚至比很多长期在国外生活工作的中国人认识的外国人还要多。有人问王石是怎么做到的。他说,因为他在国外会“入乡随俗”,比如到了欧洲,就不吃中国菜了,改吃西餐。而有些国家的晚餐后聊天时间,长达几个小时。这样就可以在吃饭时间交到很多外国朋友。但是很多长期居住在国外的人,还是以吃中国菜为主,交不到多少新朋友也就不奇怪了。为什么“老布”总是想回到监狱?为什么很多在外国的中国人还是保留着在国内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用一种自己熟悉的方式来应对新的环境?其实,他们是为了保持某种安全感和控制感。而这两种感觉,可以说是人的心理大厦的地基。再以我自己为例。我为什么长期单身还自得其乐?我当然可以美其名曰自己是在“享受孤独”。但是,我扪心自问,其实我是把“单身状态”作为我的心理舒适区了,因为我对于单身状态下各种问题的应对,已经娴熟到游刃有余,很有掌控感。相反,对于亲密关系中的各种问题,我却没有“趁手”的“心理工具”可以应对。很多人之所以变成大龄剩男剩女,并不是因为没有遇到对的人,而是自己就算遇到对的人也不知道怎么应对。这样一来,我们就找到解决本文题目问题的思路了:如果我们能够在面对不同环境时灵活使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就有助于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扩大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实现心智成长。具体来说,有两条“扩大心理舒适区”的路径:一种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从理论到实践:先找来心理学家总结的各种可能的应对方式,深入理解,认真领会,丰富大脑里的应对方式“工具箱”。这样将头脑武装一番以后,当我们遇到某种新环境、新问题、新挑战时,就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件合适的“工具”来应对即可。我认为,这条路径有一半是可行的,一半是不可行的。可行的一半是指,我们确实有必要了解人类都有哪些可用的应对方式。有心理学家总结,人类应对环境的方式大致有六种: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从理论上了解这些应对方式,既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在新环境、新问题和新挑战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从而增强自信心;也可以让我们在一些困难情境下,对这些“工具”逐个进行试验,从而提高找到出路的可能性。不可行的一半是指,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缺少感性经验作为基础,容易陷入教条化的泥潭。另外,如果只是选择一种应对方式,往往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很多时候,想要有效解决某个困境,可能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应对方式。我们再看另一种自下而上的路径,也就是在日常经验中摸爬滚打,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和拓展,扩大心理舒适区。这个方法其实是基于心流理论的(具体介绍另见之前文章《最优体验心理学:什么是心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心流体验?》)。我认为这条路径更加科学可行。这条路径的关键有三点:一、确定目标。不管是怎样不情愿和无动力,人都需要有目标。我认为,拥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是“解决所有人生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哪怕这个目标不是你自己寻找到的,或者一开始并不认同,都没关系。我们也不必担心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因为原定的目标大概率是不会如预期一样被实现的。因为,我们所能得到的,往往是在奔向目标过程中获得的心智成长,以及其他意外的收获。这些心智成长和意外收获,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但一般是确定会到来的。二、小步慢走。在教育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最近发展区”,就是在人的现有水平和想要达到的水平之间,有一个最适合成长的合理区间。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步子迈大了,容易扯到蛋”。正常人不可能一步登天,而通过培养微习惯,积累“跬步”,却可以“至千里”。比如,我们想要养成每天做俯卧撑的习惯,其实一开始只用要求自己每天做一个俯卧撑即可,这是最容易不过的了。当我们每天完成一个俯卧撑的任务之后,很自然地就会想,“既然姿势都准备好了,要不再多做几个呗”。这样每次多完成的量,都会带来一种“赚了”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又会转化成内在动力,推动我们每天锻炼。三、要有反馈。新的行动要形成正循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正反馈,即让自己知道自己在进步。这种正反馈,可以是自身显而易见的改变,也可以是其他人给予的积极反应。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进步是否真的发生,而是我们是否能看得到这种反馈信号,从而相信自己正在改变并取得了进步。例如,曾有一位大学者说,他之所以能保持每天记笔记的习惯,秘诀在于用小本子做笔记,而不是用那种又大又厚的笔记本。他说,“用小本记笔记,很快就能写完,这样一年下来,就会特别有成就感。”这其实就是给自己一种取得进展的“假象”,但这种看似“自欺”的正反馈所带来的成就感,却是实实在在地可以提升我们行动的内在动机的。一个人总是停留在心理舒适区,故步自封,从本质上讲,就是拒绝学习(广义的“学习”),即拒绝让自己的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而“走出”或者“突破”心理舒适区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学习新的应对方式的过程,可能伴随着安全感和控制感的突然丧失,而安全感和控制感又是人类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基石。所以,与其“走出”或者“突破”心理舒适区,不如运用“心流”原理,确定一个目标,小步慢走,并持续用正反馈给自己补充动力,逐步扩大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参考资料:1、书籍:《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陈海贤)2、得到app课程:《怎样成为高效学习的人?》(脱不花)号外本人正在寻找志同道合者,欲知详情或联系本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wochenga.com/fwcjx/11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团团陪你来抗疫各学院齐上阵西北师大
- 下一篇文章: 安徽蒙城王芳全程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