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清代南派螳螂拳在惠州如何传承
该拳术学习难度大,目前惠州只有30多名弟子 在前段时间举行的第三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南派螳螂拳武师的表演受到观众热捧。据了解,南派螳螂拳是一种较难学习的拳术,出拳力度相当大。原先在惠州传承已经式微,近年来经过第五代传人陈建明的努力,学习南派螳螂拳的年轻人多起来。但南派螳螂拳的传承仍不是那么如意,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 ▲陈建明亲自上阵手把手教弟子练拳。 A家成为教弟子练拳地方拳馆牌匾挂家中,弟子们在客厅练拳市区麦地丽园新村陈建明的家中,客厅中间没有摆茶台,而是留出一片空位。玄关一旁,摆着一个树墩茶台,后面并排摆着两张古式雕花木椅。墙上挂着一块木牌匾,雕刻着“南螳螂拳馆”字样,两边各挂着长条木牌,上面是一副对联:遵亲遵师遵教训,学仁学义学功夫。木牌附近,铁棍、钢管、酒坛放在地上。“空地是用来给徒弟们练武的,对联是师公传下来的祖训,铁棍钢管酒坛是练武用的。”陈建明说。 晚上7点多,陈建明的徒弟们陆续来到。6个人身上都穿印着“南螳螂拳”等字样的黑色T恤。来到后,他们开始练起了基本功。他们伸出双手,感觉全身的劲集中在手上,力量随着练习的步骤从手臂传到了指端。才几分钟,他们的脸上手上全都是汗水。练完一个基础套路,他们又分组对打练习。双方都集中用力在手臂上对撞。 陈建明不时纠正徒弟们的姿势,讲解其中窍门。说着说着,他自己示范了起来。和徒弟们相比,陈建明打起武术套路如行云流水一般,既有力量感又十分轻松自然。 “这些徒弟住得很分散,惠东、惠阳的都有,住得近的常常来,住得远的只有周末或者平常有空的时候才来。”陈建明说,这些徒弟不少是在网上看到他的练武视频后慕名而来的。 B第五代传人如何结缘该拳术少年时从市区骑自行车到芦洲跟师傅学拳陈建明算得上是“武痴”,出生于年,家一直在市区,从小喜欢舞枪弄棒。和南派螳螂拳结缘,并最终成为南派螳螂拳第五代传人,是在他少年时。 当时,他父亲在芦洲镇供销社工作,经常有不少芦洲镇的朋友到他家玩。一天,一位朋友见陈建明喜欢打拳,就把南派螳螂拳师父马铭森的地址告诉了陈建明。当时16岁的陈建明一听,花了3个多小时从市区骑自行车来到了香园村。但马铭森一开始不仅不肯教陈建明,而且还要赶他走。陈建明在香园村住了两天,期望能打动马铭森教自己打拳,但马铭森不为所动。后来,陈建明想了一个办法:在马铭森面前打起了自己原来学过的拳术。果然,马铭森一见陈建明打拳术,就自然而然地指出其弱点。陈建明故意说要与马铭森比划一下,马铭森一出手就将他制服。 陈建明当即请马铭森打一套拳给自己看,马铭森一出手,他就傻眼了,马铭森出拳的力度很大,与其他拳种完全不一样,这才知道马铭森打的是南派螳螂拳。从此,马铭森是南派螳螂拳惠州祖师刘水的徒弟的消息才传开来。 年,陈建明正式拜马铭森为师,一有时间就从市区来芦洲学南派螳螂拳,寒暑假还要住上十天半个月才回去。“以前的交通很不方便,我经常骑自行车来芦洲镇,或者是坐公交车到博罗县杨村镇转车到观音阁镇,然后再乘船过渡到芦洲镇。有一次,我在杨村下车后,一直都等不到到观音阁镇的车,只好走路去师傅家。从下午4点一直走到晚上8点多才到,师傅一家都已经睡下了。见我走这么远的路来学拳,师傅很感动,把家里惟一的一只鸡都杀给我吃了。”说起当年学拳的艰辛,陈建明仍记忆犹新。 C南派螳螂拳的传承由清代朱亚南自创芦洲人刘水在香港设馆授徒螳螂拳有南派、北派之分,据传南派螳螂拳是清代广东人朱(由于当时客家话朱和周的读音差不多,因此也有说是周)亚南始创。约年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兴宁周家村人士朱亚南,追随禅隐大师学习南少林拳,目睹了螳螂与雀相斗,于是创出南派螳螂拳(也被称为朱家螳螂拳)。朱亚南将南派螳螂拳传技给同乡黄福高,黄福高再传给刘水。 刘水是惠城区芦洲镇香园村人,年出生。他自幼喜欢武术,武术功底很好。黄福高在博罗县观音阁圩镇见到刘水,认为刘水是一个习武的好苗子。后来刘水跪拜黄福高为师,跟着师傅学南派螳螂拳。年,24岁的刘水到香港发展,在香港设馆授徒,在香港及海外有众多弟子。 年,同为香园村人、30岁的马铭森到香港拜刘水学武,一学就是5年,练就一身功夫,并于年返乡。后来,马铭森在芦洲镇以及观音阁镇一带也收了一些徒弟,南派螳螂拳在惠弟子基本师承马铭森。 上世纪80年代起陆续招弟子,多是年轻人 听说香港有南派螳螂拳的传人,陈建明以前还专程到香港,找到了一家南派螳螂拳武馆。武馆的人一听是刘水家乡来的人,都非常热情,一看拳路,就知道大家都是一家人。之后,香港的南派螳螂拳弟子就到香园村寻根。后来,一些国外的南派螳螂拳弟子也纷纷来到香园村,寻找其师祖的踪迹。 不久前,陈建明带着弟子第一次参加惠州市第三届“体彩·武协杯”传统武术比赛中,收获甚丰。参加比赛的有11人,拿了一个集体一等奖,10个个人一等奖。其中有4人还参加了个人名次赛,两人各拿了第一名,一个第二名,一个第三名。 这些弟子中,多是十几岁到20来岁的年轻人,有多人是南派螳螂拳第六代传人。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起,陈建明就陆续招收弟子,到目前为止,只有30多名弟子,传承弟子都很年轻。 C为何传承较难?学习难度大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南派螳螂拳是一种硬功夫,要有毅力,从头到尾都要憋着气来练习,没有气就打不了拳,稍微怕吃苦的人都练不了。”陈建明说,他的儿子练了3周南派螳螂拳后,觉得太辛苦没有继续练。 因为要有毅力,所以能坚持长期练习南派螳螂拳的人不是很多。虽然陈建明上世纪80年代广开门路招收弟子,到目前为止,也只有30多名弟子。而且这些弟子中,还没有一个敢独立门户招收下一代弟子。 对于练南派螳螂拳的辛苦,专程从惠东过来练拳的古蔚权体会很深。 古蔚权是惠阳良井人,在惠东做生意。年,他在良井同乡的介绍下,接触到南派螳螂拳。几乎天天晚上都开车到市区学南派螳螂拳。“晚上6点多出发,一直练到深夜12点多才回去。”由于勤奋,加上悟性较好,在众多弟子中,古蔚权算是练得较好的一个。 练了两年,古蔚权感触很深。他说,难度很大,每个关节部位都要练,要练指力、练腕力、练抓劲、练寸劲……每个动作都要用力去练。练抓劲时,每个关节都会痛,手脚淤青是常有的事,每次练完后,师傅陈建明都要问一句:要不要擦药酒?由于老是用力,很快就一身汗。“别人练俯卧撑是用手掌,我们是用手指来支撑,难度要大很多。”练臂力时,手臂上放着18公斤的不锈钢棒来回抛上抛下练习。如今,古蔚权已能很自如地把不锈钢棒在手臂上抛来抛去了。他说,当时也有朋友与他一起学,学了一段时间,朋友觉得太辛苦了,再也没有来学。 陈建明对招收弟子的要求也高。在学武之前,他要求弟子先领会“遵亲遵师遵教训,学仁学义学功夫”这副对联的意思,而且还要观察一个月。觉得人品不错,就可以继续练下去,半年后才能正式入室。 租地授拳太贵负担不起,没有一个固定场所教拳练拳 年7月1日,在桥东一座楼房里,陈建明挂上了惠城区南螳螂拳馆的牌子。一年后,南螳螂拳馆的牌子,挂在了陈建明的家中。 “房租太贵了,负担不起。”陈建明说,之前租的活动场所,每个月的租金和水电费就要近元。他的本意是想通过租用一个固定场所,看有没有合适的武术苗子,传承南派螳螂拳。拳馆开了一年,前来学习的人不多,加上他原来教学生大多是义务教学,难以承担高额的房租,租期到了后,他就搬回家里,在家里教一些弟子练习。南螳螂拳馆的牌子,也只能挂在自家客厅。 陈建明说,东莞有一家公司想与他合作,让他把南派螳螂拳馆搬到东莞去,他不想把南派螳螂拳馆搬到异地去,但在惠州,又难以找到一个适合的地方教拳。 为了能有更多的人来学南派螳螂拳,陈建明还将传统的南派螳螂拳套路,进行了一些改动,把其分为成年版和少儿版两种。成年人练习的是传统的南派螳螂拳,少儿练习的是基础性套路,这样既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学,也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打好基础。陈建明说,南派螳螂拳也适合女性学习,曾有一个20多岁姑娘,很认真地学习了3个月南派螳螂拳。可惜,由于家里人反对,她最后没能继续来学习。 陈建明希望有关部门更加重视该拳术发展,能提供一些合适的场地用来传承南派螳螂拳。 弟子们练拳故事何健:南派螳螂拳刚硬,从初一开始练大学生何健就是其中一个南派螳螂拳弟子。他从小喜欢武术,认为南派螳螂拳在客家人中是一个知名拳种,很刚硬,很适合男子练。打听到陈建明是南派螳螂拳的传人后,8年前读初一的何健,直接上门拜陈建明为师。何健每天早晚都练拳,就算是读大学也没有放弃练。“学习了一整天头昏眼花,练练这种拳,头脑清醒很多,晚自修学习效果特别好。”何健认为,练南派螳螂拳既能弘扬传统文化,还能以武会友。叶晋环:带儿子练武,自己迷上南派螳螂拳在当天练习的弟子中,叶晋环算是年纪较大的一个。年出生的他,练习南派螳螂拳只有两个多月时间。其实,当初叶晋环并不是自己想学螳螂拳,他是带着11岁的儿子来学。叶晋环的儿子当初在一家武术馆学习武术,但叶晋环觉得儿子学的武术,算不上传统武功,只能算是锻炼身体的武术运动。后来无意中他发现了陈建明南派螳螂拳的一些介绍,于是带着儿子去报名,却发现南派螳螂拳不太适合还在长身体的儿子学,他决定自己先报名学习,儿子长大一些再学。叶晋环对武功很痴迷,他父亲在农村是一个传统的舞狮师傅,也学过武功,小时候也教叶晋环练过几招。叶晋环练习南派螳螂拳后,觉得这种武功的力度很厉害,是一种真正的硬功夫,可以练内功、练气,还能练手臂力量。这种硬功夫很讲究把握吸气呼气的时间和出拳的速度,叶晋环觉得气和拳要配合好难度不小。对于如何传承南派螳螂拳,叶晋环说,只有加大宣传力度,走出去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派螳螂拳,才能更好地把南派螳螂拳传承下去。邱瑜森:父亲的期望让他练起南派螳螂拳大四学生邱瑜森的家在惠城区芦洲镇,与南派螳螂拳第三代传人刘水所在的香园村相隔不远。每天只要有空,他都会从惠州学院来到市区麦地师傅陈建明的家练拳。少则两三个小时,多则五六个小时,已坚持了一年多。他练南派螳螂拳,和父亲有关。父亲年轻时曾跟刘水学过两三年南派螳螂拳。后来由于各种因素没有坚持,多年来念念不忘。一年多前,父亲得知陈建明是南派螳螂拳第五代传人,特地带着儿子过来拜师学拳。练下来后,邱瑜森逐渐感受到南派螳螂拳的独特魅力。练习南派螳螂拳一年多,邱瑜森成为南派螳螂拳第六代传人。尽管身负传承责任,对于未来,他仍然有些不确定。“这几年,我会持续练,可是以后会怎样,很难说。”文/图本报记者朱如丹方莲花统筹本报记者朱如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wochenga.com/fwczy/8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天面向墙壁躺1分钟,一个月后大家都认不
- 下一篇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字精选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