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晟会讲故事,细致的匠人才是好导演
类型片框架下的作者创作 ——丁晟导演之路 文 余余 编 白鸥(北京) 丁晟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认识导演丁晟是从他的《解救吾先生》开始的,这部上映于年“十·一黄金档”的电影,在《夏洛特烦恼》和《港囧》的围堵之下,收获丁晟导演生涯中的最好口碑,也被很多人认为是那一年的年度佳作。最为重要的是,从这部作品开始,丁晟这个名字开始真正被人记住,而他的新片《英雄本色》也将在明年登陆内地院线。 《逐影》中的丁晟 观看了纪录片《逐影》第三期关于丁晟的采访,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丁晟导演一路走来,到《英雄本色》已经拍了八部电影,建立了独属于他的“硬汉”风格,让人过目不忘。尤其是《解救吾先生》为国产警匪电影注入了全新的风格。通过《逐影》的呈现,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丁晟,更让观众看到丁晟导演的坚持和突破。 相比于风格的独树一帜,我觉得最为难得可贵的是在丁晟的作品里,一直聚焦于小人物的渺小和挣扎,因此这些作品具有一种很少见的真实质感。这种创作方式有助于观众更快地进入叙事情境,并对人物产生情感投射与价值观认同。也正是丁晟这种坚持于小人物的表达方式,使他的作品在内地动作电影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作为国内首部系列型导演纪录片,《逐影》系列意义在于让我们看见影视工业的纷繁背后,导演这个工作的种种酸甜苦辣,尤其是每一个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至今你可以看见他们在回忆的时候脸上的复杂。丁晟也一样,这位逐步树立自己风格的导演的第一次尝试一样艰难。 《逐影》中的丁晟 丁晟的创作之路不可谓不曲折,他从小学习美术,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也是在美术系。也许是电影学院的创作氛围的影响,丁晟产生了做导演的想法,并且一直十分坚持。有意思的是,在采访里这个曾经的美术生提到自己有机会依旧要画画,做一个画家,要画那种完全的自我表达,而现实中,在导演这个身份下,丁晟迄今为止所有电影创作都是严格意义的商业类型片。 30岁那年,丁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大惊小怪》,这是一部爱情喜剧,但是在市场和口碑上都没有太多斩获。对于年轻导演,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这部并不算成功的处女作还是给丁晟很多启发。丁晟回到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后来又去拍广告,这是他的自我修炼。 采访中,丁晟说“我觉得那是我很重要的一部电影,它也是我的一个转折点,三十岁的时候,我要非常坚定地走电影这条路,我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我还要拍下一个电影,而且不能再折了。” 大惊小怪()剧照 在监制王晶的帮助下,丁晟打磨出了《硬汉》第一部,获得了事业上的初步成功。某种程度上,因为王晶的加持,加上这部电影主打“中国式阿甘”的英雄人物,从第二部作品开始,丁晟走了一条稳扎稳打的商业片导演的路子。《硬汉》不能说是一部无可挑剔的作品,但是这种风格奠定了丁晟之后的创作的一个方向。 丁晟非常擅长打造男性群戏,而且有能力挖掘男明星的潜力。高度风格化的影像,硬碰硬的动作戏以及男人间含蓄的兄弟情,无不透露着坚硬的影像气质。在他的镜头里,无论是主人公老三的单纯和正义感,还是反派角色的血性和果决,都拥有着不向命运低头的韧劲儿。刘烨饰演的老三是一个有趣的电影人物,他勇敢无畏却又充满傻气;但对丁晟来说,老三身上还寄托了他的善恶观念,这种对人物道德化的寄托是丁晟电影中常常出现的,所以他的电影会让人感觉到和一般娱乐片的不同。 硬汉()剧照 尤其是让刘烨难忘的是丁晟对工作的执着,他在《逐影》中回忆起和丁晟的合作还念念不忘。刘烨觉得自己骨子里就有老三的执着与单纯,而丁晟同样具备老三的“轴劲”。影片拍摄的第一天,剧组就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把主景的戏给杀青了。从早上6点出发,到第二天早上8点,一整天一直在连轴,那一天,刘烨光俯卧撑就做了多个。 刘烨在《逐影》中谈对丁晟的看法 丁晟是一个非常清楚知道自己位置的导演,他对工作可以说费劲心血,用他的话说就是“人都希望完美,人都希望拿到那个最理想的一个东西”,也是这种执着让他在一个广告拍摄中获得了成龙的赏识。丁晟抓住机会,给成龙看了自己的《大兵小将》的剧本,并成功成为该片的导演。《大兵小将》的故事发生在古代,这给了创作非常大的自由,这部“战国公路片”在那年的春节档亮相给了观众不错的观影体验,不仅仅是玩类型,丁晟的美术出身也给了片子一些视觉上的提升。 这次的合作让丁晟获得了自信,40岁的他跻身于中国亿元票房导演俱乐部。《大兵小将》是丁晟事业上的一个契机,毕竟挑剔如成龙,很难如此信任一个年轻导演。可尽管获得了成功,丁晟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很谦虚,他认为这依旧是一部成龙电影,他要做的就是执行工作。 接下来的几年里,除了拍摄《硬汉2》,丁晟和成龙继续合作了《警察故事》《铁道飞虎》,从评论看,这些电影无不毁誉参半,但是制作却一部比一部精良。大家普遍认为这些电影里看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成龙”形象,成龙通过这几部影片塑造了更多不同以往的“小人物”形象。成龙说:“丁晟的三部戏,我是三种不同角色,他帮我说出很多我想说出的话。”至此,我认为丁晟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商业片导演的素养必修课,他具备了完成一部合格的工业流水线上作品执行的能力,但这对于他也许仅仅是一个开始。 成龙在《逐影》中谈对丁晟的看法 丁晟是一个对工作非常严谨的人,为了拍摄警匪题材,他开始在刑警队体验生活,有幸结识了被称为“北京警界传奇”的曹志刚。他曾告诉丁晟,在他多年的办案经历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吴若甫的绑架案。这起案件给了丁晟拍摄《解救吾先生》的灵感。《解救吾先生》毫无疑问是丁晟导演生涯中值得浓墨重彩谈论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邀请到巨星刘德华的加盟,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原案件中原型吴若甫还在电影中出演了一位警察。这部电影丁晟自编自导自剪辑,可以说在类型片的框架下的一次作者电影的尝试。 题材的真实性对电影本身来说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事件的话题度能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但另一方面,此类影片对于故事情节的虚实比例很有讲究。若是戏剧性太强,容易让故事失真;若是过于写实,则容易让电影失去剧情张力。而这无疑增加了影片的拍摄难度,也是对丁晟的又一次考验。丁晟和团队一起为整部影片定下基调,就是参与感。除了使用大量的手持摄影,在演员的表演上丁晟也力求保持真实感。在片场,丁晟经常播放当年案件的录像给演员看,让他们对号入座,寻找对应的状态。不仅如此,他还设置了一些偷拍机位,以捕捉演员们最自然的反应。这一切都给整个现场营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 《解救吾先生》与真实事件视频比对 这种创作模式造就了《解救吾先生》的与众不同。晃动的镜头,逼真的表演,加上凌厉的剪辑和对人物适当的符号化,让这部分钟的影片时刻保持适当的紧张感。纪实风格和恰到好处的节奏,给演员留下发挥的空间,警匪之间的对峙随时在狭窄的时间和空间里迸发,让观众不由得屏住呼吸。我们看到镜头随着几次伸向人质脖颈的电线,看见吾先生憋红的脸,感受导演为我们营造出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紧张感。虽然所有人都知道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好人得救,怀人受到惩罚,可是我们的心却一再担心着片中人物的命运。尤其是让我难忘的是,因为剧作的精妙,我们不但担心主人公,连带着那几个绑匪一起担心起来。 纵观丁晟的作品,男性角色占有绝对位置,电影里一再出现的男性情谊使人动容。有人形容过他的电影是“硬汉”电影,这当然不是一种电影类型,但是用来概括丁晟的创作生涯并不为过,丁晟善于创作令人难忘的复杂角色。不论正反面人物,都可以做到有血有肉的塑造,这点难能可贵。在这部纪录片里,丁晟说:“我永远是个小人物,我愿意通过我的电影表现我相信的东西。”这可能解答了为什么他的电影中有着让人信服的力量。 丁晟在片场 在电影史上不乏这样的电影大师,一些时刻里,梅尔维尔的冷峻和杜琪峰的凌冽出现在丁晟的电影中的部分片段,这体验了丁晟专业的科班训练。值得一提的是,丁晟的导演之路和香港电影人的提携分不开,不论是王晶、成龙还是刘德华,都是香港电影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丁晟的作品带有某种挥之不去的“港片”气质:快速的剪辑,简洁的文戏,逼仄的氛围……也许并不是巧合,丁晟后来拍了《警察故事》和正在筹备的《英雄本色》都是港片时代里的经典IP,这正是香港电影滋养下的内地导演的某种反馈。 翻拍经典难免会遭遇非议,但我从《解救吾先生》里看见了导演的求新求变和某种野心,我愿意相信这是一种对自己和过去的挑战。应该说,丁晟是一位技术型的导演,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追求技术上的完善。丁晟的作品并非绝对完美,但是他在资本的框架和市场的规则下所做的突破,给这个行业里其他正在挣扎的导演做出了典范。即使他最差强人意的作品里,你都可以看见一位创作者的诚意,这可能就是这个社会所推崇并且稀缺的“匠人精神”。我想这也是《逐影》这套纪录片和他的出品方想给观众传递的精神。 采访精选 Q1 拍完了成龙大哥主演的《大兵小将》,票房又很不错,您当时的心态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吗? 它对我的真正的意义,就是告诉我原来我行。《硬汉》有很多的毛病,一方面可能因为制作费比较紧张,包括我六年没拍电影,对电影还有些生疏,但片中有一股劲在里面存在着,流转着,让大家觉得那是一个挺特别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大兵小将》很完整,我也是卯足了劲拍这部电影。 很多人对电影的评价是大哥发现了我,但大哥不觉得那是一个常规的成龙电影,懂行的都能看出来。另外一点我也知道,当年亿元导演好像是一个大的头衔,但我知道这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完全是成龙大哥的光环,完全是他带来的票房,而我只是一个电影创作者,我到现在依然如此。我永远觉得,我跟大哥合作的这几部戏根本不是我带来的票房。 成龙大哥的电影真的独属于他。我跟他去过国外的电影节,我知道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个华人,在马路上走都有一帮人追着,哪怕是摔倒了也会请求他的签名。所以说这些票房是冲着他的,而不是冲着我的。我一直觉得我就是个小人物,就是个在做电影的人。所以只要别人跟我说我的电影票房有多高,我就觉得很虚。这些影片根本就不是因为我做了导演才取得那样的成绩。但同时我又很坦然,我觉得那个电影对得起观众。 Q2 您怎么评价一个影片的好坏和成功呢? 我认为一部电影好不好,就是看它留不留得下来。如果这个电影只是拿来应景的,观众不想看第二遍。或者是观众看完以后没有想去琢磨的地方,这个电影就一定是失败的。我觉得我的努力的方向就是让这个电影能够留下来。比如,我认为《警察故事》如果抛掉《警察故事》系列的光环就是一个完整的电影,是一个好故事,而且它很接地气。 我没有去模仿香港,没有去向大哥的光环倾斜,而是把他放到一个戏里面,他也成功地扮演了这个角色,影片也折射了一些当时的现实。我认为它是一个好电影,就像我认为《大兵小将》是好电影,就像我认为《大惊小怪》是烂片一样。 Q3 我认为轴是一种对艺术追求的极致展现。因为您永远觉得不满足,永远希望更好,所以才会陷入一个轴的状态,这其中会不会也有瓶颈期呢? 拍电影永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的困难解决不了,就想方法。想不出方法,就先搁置一下。至少我在剪辑台上还可以改台词,或者利用更多的素材在剪辑台上进行加工。我觉得不是瓶颈,而是电影永远会存在一些问题,让大家不满意。有时候因为时间、档期、天气等因素必须改方案。但是改过以后,我并不觉得那是多大的损失。直到现在,我的电影也没有发生过补拍的情况,因为我算是一个比较有数的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会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把它留到下一个环节再去解决。 Q4 您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不拍电影了,您会做什么? 我现在比较珍惜我的创作状态。我是一个不求人的人,干活不惜力,自己研发能力又比较强,而且目前我的的精力和体力都比较充沛。但是我这么干很耗神,肯定有干不动的那一天。如果有一天自己江郎才尽了,或者说也没有想借电影表达的东西了,或者说,我再干只能干行活了,那就真的没有必要继续浪费时间了。 我还有个梦想,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因为它很容易实现。我要当画家,要开自己的画展。因为我画了很多年画,从五岁就开始画画,我认为自己挺有才华的。画画是另外一种状态,我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也不用拉投资,也不用考虑什么样的卖相。我画画,纯粹想画我想表达的东西,就是一个孤芳自赏的东西,别人看不懂都没有关系。办一个画展也不难,这个一定会实现的,只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去实现。我现在就在想,我是不是该住一个更大的房子,有一个自己的画室是我的理想。 Q5 您会给到想要从事电影行业的人什么样的建议呢? 轴一点吧,轴一点一定有收获。其实我这里说的轴就是专心的意思。拿我自己举例,其实我拍广告挺挣钱的,拍广告也很快乐,一点都不累。而我现在选择的电影相对来说是一份苦差事。我选择了拍电影的时候,就马上决定放弃广告圈,再大的活我都不接。因为我专心干一件事都不一定干好,要是想什么都占着,就不可能干好任何事。我觉得这就是那个轴的含义。不轴,肯定成不了。 Q6 您觉得导演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 一个会讲故事的,细致入微的匠人才是好导演。 《逐影》第三期丁晟篇现已上线 观看完整视频,请扫描献礼国庆中科白癜风帮扶白癫疯怎么治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wochenga.com/fwcjl/1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练胸肌,从俯卧撑开始
- 下一篇文章: 培训学校管理15大雷区,你踩了几个